阅读历史 |

玉蜻蜓(1 / 2)

加入书签

夜里李知昼思来想去睡不着,从床上爬起来,点了灯,研了墨,纸墨笔砚备好,她认真地在信封上写下“圆圆亲启”四个字。

这封信不长,只有寥寥数语:

圆圆,我已回到京城。一切事情筹谋完毕,待我安顿好会再同你写信,不必回信了,请静候佳音。

她知道不会有人看她的信,为了保险起见还是用着模模糊糊的话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用不了几天这信就能到圆圆手上,她会明白自己的意思。

第二日天气晴好,晏照夜顾念她身体,特意没有早早喊醒她。

珊瑚泡了一壶清茶,准备了几碟点心,李知昼就这么坐在院里晒太阳,安静地享受着闲暇的时光。

她还把珊瑚她们全叫来一起坐着,椅子不够就去屋里搬。

绿枝是第一个不愿的,她很为难,“女郎,这不合礼数,而且我还有活要干。”

“什么礼数不礼数,快绿斋就我们几人,还轮不到谁指手画脚。再说了,只要有心做事,活是永远做不完的。今日天气这么好,怎么能浪费这大好日头。”

李知昼态度坚决,绿枝拗不过她,随她去了。

珊瑚最自在,她乐得少做些事,更何况又有茶喝又有点心吃,还能晒太阳,多好呀。

李知昼脑子转了两圈,开始打探关于皇后寿辰的事。

她试探着问,“去年郎君送了皇后什么?”

榴月是最清楚这事的,那时候他在晏照夜的院子里做洒扫,知道的也就比别人多些。

她道:“去年皇后寿辰赶上郢州旱灾,皇上免了百官的礼,说是真有心意,不如捐款赈灾。”

看来是问不出什么了,李知昼想起了程宛和提起的月娘,这个人一直在众人口中,每个人提起她的语气都是艳羡、称赞或者喜爱。

李知昼刻意引着话头,“昨天程夫人说要为月娘做身衣裳,我来了这么久还未见过她,真不知她是何种品性。”

珊瑚以为她怕和月娘相处不好,就赶紧道:“月娘性格洒脱,不拘小节,又因常年游历在外,所以格外有见识。”

听上去晏照月的性子同她弟弟毫无相似之处,李知昼很羡慕她能四处游历,见识许多奇人异事。

榴月也道:“珊瑚说的没错,月娘为人处事十分得当,待下也宽容。”

李知昼算着她在信上说的要回来的日子,八成是见不到她了。还真有点遗憾。

到了那一天她要悄无声息地走,不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她状似无意道:“这几天身子不好,不能出去玩。待几天月事过了,一定要出去好好玩一番。”

晌午日头毒辣起来,珊瑚收了茶盏、点心,众人跑去屋里躲日头。

整日无所事事,书也看倦了,除了睡觉没什么事情好做的。

刺眼的日光透过窗斜斜照在地上,浮尘飘在光影里,偶尔细微的脚步声和交谈声成了最好的催眠音。

李知昼昏昏沉沉睡了一下午,起床后头晕眼花,是睡太多了。

晏照夜自大理寺而归,他回来时李知昼在廊下舒展着身躯,她头发微乱,一看就是才从床上起来,不过气色倒是好了许多。

“今日感觉如何,还难受吗?”

李知昼收回直直伸出去的胳膊,真奇怪,明明自己什么样子他都看过。她道:“不难受,好多了。”

他靠近,说着自己听来的话,“我听闻有些人月事时会心情不畅,如若你有,一定不要忍着。”

他说得很认真,李知昼觉得好笑,“我何时心情不畅了,这种事情分人,不能一概而论。”

傍晚天气寒冷,在外站了一会儿就手脚冰凉,屋里这会子碳炉点上了,暖烘烘的。

炭火烧的旺盛,李知昼不时扒拉几下,她都快忘了现在是什么日子,于是问晏照夜:“到冬天了吗?”

晏照夜:“前几日已经入冬了,往年京城过些日子就要下雪,不知今年还下不下。”

下了雪后整个京城银装素裹,尤其是皇宫,琉璃瓦上覆着雪,屋顶上的脊兽仙人掩在雪下。梅园里的红梅白梅也争相吐蕊送香,折了一枝插在玉瓶里,也能附庸风雅一番。

每到这时候,街上摊贩也少了许多,天黑的快,路上厚厚一层雪,映着门头的灯笼。不比外面寒冷,各家屋里都烧了炭火,一家人围炉而座,是真正的万家灯火。

李知昼怕冷,她道:“雪化了后格外得冷,我不喜欢。”

所以她想去温暖的地方,江川在南方,冬天很少下雪,书上说那里比京城温暖。

晏照夜在京城长大,习惯了京城的天气。春日短暂,夏日炎热,冬日寒冷。

“你若是嫌冷,带朝中休沐,我们可去南方避寒。”

晏照夜每每做出的许诺都是李知昼眼中不可能完成之事,她继续拨弄炭火,低着头含糊应道:“嗯。”

李知昼安静地蹲在碳炉边,晏照夜看到她头上的发旋,她头发乌黑,散开时比长得最好的水藻还好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