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我当捕快那些年 第245节(1 / 3)

加入书签

赵行道:“大人找我们二人,不知是何事?”

谢芝华看了潘、谢二人一眼,叹了声,道:“最近我们转运司码头,丢了一批货物,如今陛下六十大寿在即,这些东西是给陛下准备的贡品,本来若只是损失些钱财,倒也没什么,可是那批货中,有一样贡品,却十分要紧。”

“什么东西?”

“霓裳羽衣。”

“一件衣衫而已。”

谢芝华道,“此物可是大有来头。当年,唐明皇创霓裳羽衣舞,命天下能工巧匠,用金蚕丝织了一件霓裳羽衣,此衣薄如蝉翼,轻若鸿毛,却可抵挡刀剑,实乃一件宝物,不但如此,羽衣之上,还刻了一套唐本是《南华经》,乃是极为珍贵之物。安史之乱后,这件羽衣流落民间,后来几经周折,我才花重金购得。”

南华经,也就是庄子。

范小刀当即明白了,唐玄宗笃信黄老之道,而且开创了一代盛世,若能以此物进贡皇帝,必然会博得欢心,这谢芝华为了讨好皇帝,真是不择手段啊。

金蚕丝的厉害,范小刀见识过。松三娘手中,不过几根金蚕丝,就有如此威力,这唐明皇,竟用它来做了一件衣服,若是能穿在身上,什么经书倒是其次,可是妥妥的一件宝甲啊!

赵行道:“换一件贡品便是。”

谢芝华却道:“也是上头,得到这件羽衣之后,已经向京城递了奏折,呈到陛下那边,陛下着我尽快送去。”

“大人有府兵,又何必用到我们?”

这正是问题所在。一来,转运使有自己的兵马,用自己人更顺手,何必用两个跟他们不对付的外人?二来,贡品丢失这种事,本就不光彩,本应该偷偷摸摸、藏着掖着,这又是潘臬台,又是谢知府,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有些反常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

谢芝华道,“实不相瞒,我们怀疑作案之人,是最近在城外闹得比较凶得天麻帮,他们在金陵浸淫多年,无恶不作,两位又曾与他们打过交道,所以才请你们出马。”

范小刀作出一副凝重的神情,“天麻帮早已覆灭了,这个案子,怕是不好弄啊。”

谢芝华从两人一入碧水楼,又是好言又是好酒,见两人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如此不够爽快,脸一拉,面沉似水,“这么说,两位不肯帮这个忙咯?我找你们,是看得起你们,酒也喝了,饭也吃了,若仍如此推三阻四,那就别怪本官不客气了!”

范小刀摸了摸肚子,“大不了,过几个时辰,给你拉出来。”

此言一出,谢芝华脸都黑了。

气氛忽然凝固。

谢芝华是四品官员,又是太平公主的亲信,就算总督徐亭也要给他几分面子,范小刀竟当着这么多人说出这种话,往小了说是目无尊卑,往大了说是狂悖,这可是官场生存法则中的大忌讳。但范小刀什么人,他是绿林出身,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若是仗势欺人,他也绝不会犯怂。

作为直接上司,谢愚也有些尴尬。

倒是潘臬司,却站出来打圆场,“六扇门的职责,便是追凶缉盗,就算是寻常百姓,丢了猪羊都要去查,更何况是如此大的案子?谢大人,这个案子,我们接了。”

潘臬司是按察使,分管一省刑名,若往上追溯,六扇门与臬台府也有隶属关系,潘臬司知道两人身份不简单,不想把情况搞得太僵,于是一个劲的给知府谢愚使脸色。

谢愚也道:“职责所在,你们二人就不要推辞了。”

范小刀见潘臬台、谢知府都如此说,也道:“好,转运使大人,这个案子,我们接下来,您尽管放心,我们会派最得力的干将,全力以赴,争取早日破案!不过,该走的流程,也是要走的,也请谢大人明日安排人,到六扇门去报案。”

一顿饭不欢而散。

从碧水楼出来,赵行道,“刚才你有些反常。”

范小刀的性格,赵行了解,爱恨分明,但也绝不是犯浑的主儿,刚才那番话,确实有些过分。

范小刀道:“我们与他有交情?”

“没有。”

范小刀道,“不但没有交情,他还几次三番指使人要杀我,这个梁子已经结下了,又何必跟他虚与委蛇?与其担心被他算计,倒不如干脆撕破脸,反正情况也不能比这更坏了!”

“那你还接案子?”

范小刀道,“这是他们的贡品,破了案破不了案与我们何关,到时候丢人的是他们,再说了,凡事都要按章程来,从报案到受理,我就能给他拖上一个月。不过,谢知府在中间,可要为难了。”

这个案子,终究还是归到金陵府管。

谢芝华必然会给谢愚一些压力,不过,谢愚本就是太子殿下的人,与谢芝华不在一个派系,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互相拆台的事儿,双方都没少干。

碧水楼。

送走潘、谢二人,谢芝华来到内堂,房内又一中年男子早已等候在侧。

“庞先生,今夜之事,你怎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