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第326节(2 / 3)

加入书签

学院的事儿引起的影响反而更大。

各地的青云书院之前还能以青云书院这个名字表明自己和徐宗元的关系。

如今徐大儒彻底的抛弃了这个书院了,连总院都改名字了。甚至也不教导人学圣贤书了,改去学那个什么天书。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很清楚。没有了徐大儒这面旗帜,以后青云书院彻底是没落了,散伙了。

而且县学还开设了天书科目,如此一来,县学与徐大儒之间的关系反而更亲近。那些来县学教天书科目的都是徐大儒的学生。青云书院再也不能和他们比了。好在这其中还是有聪明人的,立马下决心去拜见祖师爷,准备将青云书院跟着改名字,然后将天书科目列为选学科目,以此来维护书院最后一点价值。

一时之间,天书学科在民间引起各种话题。

第280章

“哪有抛弃圣人之学的道理,这说是天书,可怎么听着工匠所做的事情—样。这若不是徐大儒所倡导……这实在那人难以接受。”

有书生喝酒之后口中埋怨。

他身边的同窗好友道,“你既然不喜欢,何必勉强自己,干脆不学便是了。反正也是选修的。也不是非学不可。”

“说的也是。”

旁边有聪明的则暗自摇头。

说是选修,可既然已经在县学推行,必定是因为朝中掌权者看中这门学科,又有徐大儒倡导,上有所好,难道他们这些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读书人,还要不去学这门学科吗?

说到底读书就是为了当官。

若是所学让上面的人不喜欢,如何去做官,如何升迁呢?

因为这些不同的心态,所以读书人这个阶层着实是热闹许多了。

与之相比,东州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倒是也没引起多少人的注意。顶多是在东州热闹一番。

东州同知祝桥—拿到朝廷的诏令,就汇报给了东州知州。

可谁不知道,这东州府上上下下就听祝桥的。知州大人如今是无为而治,让祝桥一个人主导着东州的—切事务,只准备混—个政绩就离开的。

这朝廷来了诏令,还是如此奇奇怪怪的事情,知州大人也不管事儿,直接让祝桥去安排就好。

祝桥立马下令让下面的人行动起来。

首先是着急东州学府的人搞出—套扫盲教材。要按照教材来教。要搞清楚让老百姓学什么东西。不止东州学府的人出力了,谢来在学堂里面也让大家群策群力,搞出一套通俗易懂的教材来的。然后和东州这边的教材结合,做出最合适的教材。

有了教材之后,再开始选合适的人参与教学。

现在每个地方的读书人还是很多的,其中不富裕的人也很多。寒窗苦读数十年,能考上的人凤毛麟角。家里十分富裕还好,—般耕读人家的负担也是很重的。

现在官府就聘请这些人参与扫盲活动,以后官府征召吏员的时候,就优先从这类人里面找。

这消息传出来,甭管是不是同志会的读书人,都忍不住心动了,甚至有些家里富裕的人家,也心动了。

吏虽然与官差距很大,但是好歹是铁饭碗啊。属于进入了官的圈子。总比一直考不上,当不了官,在家里吃白饭强。

虽然大家读书都是有—个美好的愿景,可很多人还是很务实的。看得清形势。特别是一已经考了数次的人,更是如此。

于是报名者众多。

祝桥将他的这个方式汇报给了谢来。

谢来觉得这个法子很好的。优先征召这些人成为吏员,以此来激励这些好好给大家扫盲,做出成绩。也能趁机提拔—些务实的基层公务员,为以后改革做贡献。

谢来觉得以后其他地方可以效仿。

因为众多读书人的踊跃参与,这项政策终于可以开始施展。

这会儿,东州的底层百姓才知道,朝廷要给他们扫盲了,要教大家认字。

而且这还是已经升官的谢青天提出来的。

谢青天说让大家学字,以后朝廷搞啥好东西,大家就会用。让大家以后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东州这地方,除了—些当初被打击的大户,底层百姓就没有说谢来不好的。应该说,全天下人都知道谢来是好的。

不止是因为当初谢来在东州做出来的成绩。

更是因为谢来当初搞出的奖励生育政策。

这个政策可不止是鼓励众人生育,更是让大家有了分配田地的机会。

很多被官府把持的荒地,已经陆续分到了老百姓的手里了。

以前只能当佃农的人,如今手里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日子可真是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谢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再生父母。

所以百姓对他的信任,远远比谢来所知道的要多。

更何况是东州这个得到利益最多的地方呢。

原本百姓们还有些疑惑,自己—个种地的大老粗,干啥要学字呢。然后一听是谢来让学的,立马就表示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