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鬓边待诏 第18节(2 / 3)

加入书签

赶出了马车,一路跟在旁边走回了公主府。

谢及音一连许多天没给他好脸色,只早晚喊他进去通发梳头。闲来无事时,裴望初就待在东厢房里不出门,也有人看见他从马厩里剪了许多马尾毛,绑在木头上练习盘发髻。

郑君容仍希望说服裴望初回天授宫,姜女史则常常暗示他别忘了给裴家报仇,两个人去找过他几次,而裴望初每回都在专心致志地练习盘发手艺,他俩拳拳砸在软棉花上,都十分无奈。

裴望初并非真打算这样待一辈子,但他不愿轻举妄动,他在等待机会。

他费尽心机地去一趟嵩明寺并非为了找老和尚算命,他在天授宫里长大,研究了十几年的玄理和图谶,对方究竟是在用心推演还是意有所指,他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那个叫莲池的瞎和尚分明是认出了他是裴家七郎,要故意说那些话给他听。

裴望初一边把玩他母亲留给他的紫色螭纹玉佩,一边在心里琢磨。

母亲生前叮嘱他要找机会去嵩明寺找莲池和尚,会不会也同样叮嘱过莲池该对他说什么。

莲池说他有“帝王之相”,只是一种鼓动,还是另有深意?

还有姜昭,她是被魏灵帝的皇后派到杨氏身边去的,如今姜皇后已死,前太子下落不明,她不去找先太子,却缩在这无关紧要的公主府里,绕着他这个一无所有的人打转。

他们每个人,好像都知道一点了不得的秘密。裴望初还不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但直觉告诉他,这是个拼凑起来后会改天换日的大秘密。

与此同时,谢及音这边也遇上了麻烦。

此事本来与她没有关系,是裴家的郡望之地河东郡出了反民,他们嫌如今朝廷的苛捐杂税比裴家管理河东郡时重太多,于是纠集起来杀了新赴任的郡守,占据了裴家坞对抗朝廷。

太成帝闻言大怒,裴家对他的反抗本就是他的逆鳞,这些人竟敢打着裴家的旗号起事,太不将他放在眼里。他当即令崔元振率三万精兵前往河东,要将废弃的裴家坞夷平,将这些反贼和同情裴家的人一律斩首。

太成帝盛怒之时,恰逢此时姜女史来报,说嘉宁殿下待裴七郎有礼有节,时有恩赏,两人常同进同出,密如眷侣。

他将谢及音宣进宫,未听她解释,扬手甩了她一个响亮的耳光。

太成帝冷声叱责谢及音道:“朕早就警告过你,姓裴的是你的奴才,你姓谢,你才是主子。你是朕的女儿,是堂堂大魏公主,不体恤朕的苦心,反倒对着一个奴才和颜悦色,朕的脸、谢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你瞧瞧,如今倒好,连河东反贼也敢打着裴家的名义来挑衅朕,你让朕的脸往哪里搁!”

谢及音脑袋嗡嗡作响,脸上火辣辣得疼,缓了好一会儿才从地上站起来。

她捂着脸看向太成帝,朦胧的泪眼里目光坚定,声音不高却清晰可闻。

“儿臣听闻,河东叛乱乃是苛税所致。周遭郡县抽三成,河东因裴家之故额外抽两成。新任的河东郡官上上下下又要盘剥两成……五口之家秋收粮食百余斤,抽完税后所剩不足春种,山穷水尽,故而……”

“你说什么?!你的意思是,反贼反朕,反倒是朕的错?”

谢黼怀疑自己听错了,一向与世无争的女儿怎会在他面前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他指着谢及音,神情近乎阴森冷厉。

“阿音,这些话,是不是裴七郎对你说的?”

第21章 分忧

谢及音的母亲是寒门孤女,除了绝色的容貌与温柔的性情外一无所有。谢黼年轻时大概真的爱过她,为了她不惜与家族对抗,要娶她做夫人,做谢家未来的主母。

然而母亲自生下她后就缠绵病榻,她陪伴谢及音的时间并不长,教给谢及音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忤逆你父亲。”

谢及音在这句话的阴影中长大。母亲希望她通过乞怜的方式过得好一点,却不知她的名声、她的婚姻、她的余生,都在沉默的承受中慢慢崩塌。

如今谢黼成了一国之君,又要让他的子民来承受这一切。

谢及音没过过苦日子,可是听识玉讲起时依然觉得揪心。太成帝将河东子民皆视为裴家旧人而肆意践踏,五口之家,该如何靠抽完税后二十余斤的口粮过冬?

而太成帝如今正居高临下地怒视她,逼问她这些话是否是裴望初指使。

她看得出来,他对裴望初动了杀心。

张朝恩在太成帝身后冲她轻轻摇头,眼神似是悲悯,又似是哀求。

谢及音捂着脸的胳膊在颤抖,她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压下心里的恐惧,同时也压下所有的不驯与愤怒。

“不是的,父皇,女儿虽然做错了事,但始终同您一条心,您要打要骂女儿没有怨言,但您不能冤枉女儿……”

谢及音的每个字,都是咬着舌头说出来的。

太成帝问:“那你这些话,是从哪里听来的?”

谢及音更不想连累识玉,撒谎道:“是前几天听见有人教街上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