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鬓边待诏 第28节(2 / 3)

加入书签

实在是可惜,你既然答应过本宫,还是要想办法践诺。”

裴望初握住了她不安分的手,叹息着低笑道:“这是我欠殿下的。”

“你会失约吗?”谢及音道,“若是尽力而为,不惜一切代价,你一定有办法活下去,是不是?”

裴望初抬眼看着她,“殿下说的代价指的是什么?”

“昨日读庄子,读到一句极聪明的话,”谢及音突然言及无关之事,有意作无意道,“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裴望初怎么可能听不懂她隐晦的暗示,她想教他活下去,逃出公主府,逃出洛阳城,游往无拘束的江河湖海中。

相忘于江湖当然是极聪明的做法,可若只有一鱼入海,一鱼仍困于涸辙,又谈何“相”字?

失去濡沫的鱼将枯死辙中,她头头是道地为他人计时,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处境?

谢及音试探他的态度:“七郎觉得这句话可有道理?”

“殿下说的话,自然句句都有道理。”裴望初握着她的手抵至唇边,缓缓含住,似吻似咬,缠绵流连。酥意自指腹传至手腕,后脊升起一阵细密的痒,谢及音欲抽回手,却将裴望初一同带俯过来。

他单手撑住谢及音身后的茶榻阑干,另一只手捧起谢及音的脸,倾身吻她,因怜惜她娇嫩乍经风雨,红唇盈盈欲破,未敢纵情恣睢,只轻入浅探,然后沿着她的眉眼,寸寸吻至锁骨。

“相忘于江湖太远,我与殿下先尝尝相濡以沫的滋味,好不好?”

玉山倾颓,环佩琅珰,一语如石破秋水,在谢及音心头震出层层涟漪。

他总教人疑心用情颇深,总教人对他心生妄念。谢及音不愿再受这患得患失的忐忑折磨,欲推拒他的亲近,手落在他肩上,又徐徐转推为拥。

其实他已经答应了,要与她相忘于江湖。

既然如此,这不过是最后的放纵,是酬谢也好,是流连也好,俱可一概而收,但醉今朝。

远处高楼寂寞歌,缥缈随风入朱户。

谢及音阖目细听,字字落入心里:“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自此一连多日,崔缙果然再未踏足主院。

他在皇宫与崔家之间来回奔波,席不暇暖。他是太成帝亲封的散骑常侍,是崔元振唯一的嫡子,如今崔元振身陷河东郡,崔家在洛阳全靠崔缙撑持。

正旦盛会后,太成帝宣召了他,要将他手中的虎贲军调一半给卫三郎卫时通,并让刚加封为大司空的卫炳代崔元振行制诏与批文权。

崔元振是尚书令,他带兵在外,按惯例该由他在尚书台的下属暂代其职,待其归朝后再将权柄奉还。可如今太成帝却让尚书台之外的大司空来侵夺其权,踩着崔氏的脸来捧卫氏,其敲打与责难的意味不言而喻。

崔缙心中恨极,一边联合与崔家交好的世家在朝堂上抵制卫家,一边派人快马给远在河东郡养伤的崔元振送信。

正月十三,崔元振的家书与请罪折子一同传回了洛阳。

他在折子中详述了河东郡的情况,一开始是暴民纠集抗税,占据裴家坞与朝廷作对,他带兵镇压暴民、夷平旧坞,本来十分顺利,不料年底却突然窜出一支千人骑兵。为首者自称“裴氏旧主”,他对河东郡十分熟悉,将被打散的流民重新纠集,利用裴家坞的暗道与官兵对战,把围剿的官兵打得溃不成军,崔元振自己也中了一箭,如今仍躺在床上养伤。

崔元振派心腹潜入裴家坞,发现此“裴氏旧主”并非寻常暴民冒名,而是去年洛阳宫变时遁逃的前太子萧元度。

年前传回的军情中,只说是崔元振指挥失当,平叛大败,却不知竟与前太子有关。得知此消息的太成帝既震惊又恼火,他按下将崔元振调回的主意,转而又抽调两万骑兵给他,命他务必将萧元度的头提回洛阳。

“大魏三十七郡中,河东郡既非最富庶,也非最隐蔽,萧元度为何偏偏选择了此地落脚呢?”太成帝目光幽深地审视着铺在长案上的疆域图,地图旁边搁着崔元振的请罪折子。

他望向张朝恩,张朝恩不敢议政,太成帝自顾自一哂,脸上神情愈冷,“曾经的大魏四大氏族,袁谢裴王,萧元度为何偏称是裴氏旧主,难道仅仅是因为河东裴家忠心吗?”

张朝恩皆不敢言,只将头垂得更低。他隐约听见太成帝喃喃道:“看来裴家的水深着呢,不知那位裴七郎,会不会知道一些内情?”

第31章 纵情

正月初一那天的午后, 金灿灿的阳光深深照进屋子,爬上海棠红豆双绣立屏,映得屏风上的红豆莹莹欲落, 海棠颤颤舒展。

裴望初背对着屏风敛衣而立,姿秀神逸,如一尊精雕细琢的玉摆件。

识玉带着端水盆的婢女沿垂廊走过来,婢女垂首不敢乱看,识玉悄悄指了指屏风后, 无声地询问他现在能不能进去。

裴望初接过婢女手中的铜盆和棉帕, “交给我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